13888147524
15887873230

云南省电工作业人员培训:电气动力设备安装调试所需专业知识

[日期:2023-09-13]   来源:云南技能考试网  作者:云南技能考试网   阅读:264次

一、电气设备试验的基本知识

1.电气试验的目的

为准确、及时判断电力系统的电气设备能否投入运行,预防设备损坏,保证系统安全和经济运行,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596—2005《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以下简称《试验规程》)的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预防性试验。

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检查设备的绝缘情况,如设备绝缘电阻、泄漏电流、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anδ)的测量及耐压试验等。试验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对电气设备的电气或机械方面的某些特性进行测试,这种除绝缘试验以外的试验统称为特性试验。

2.电气试验的一般性要求

1)电力系统的设备均应根据《试验规程》的具体要求进行预防性试验。

2)试验人员必须加强技术管理,健全资料档案,积极开展技术革新,不断提高试验技术水平。

3)试验人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客观、历史的综合分析,把握设备性能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4)额定电压为110kV以下的电气设备均应按《试验规程》的规定进行工频交流耐压试验。

5)除成套设备外,其他连接在一起的各种设备均应分开后单独进行试验。

6)对于额定电压较高的电气设备,在已加强绝缘时,应按照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标准进行试验。同时,在已满足产品通用性的要求时,应按照设备实际使用的额定工作电压进行试验。

7)在进行与温湿度有关的各种电气试验时,应同时测量被试设备及其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3.电气试验的技术要求

(1)精心组织包括制订试验程序,准备试验设备、仪器、仪表、工具、电源控制箱、绝缘接地棒、接地线、小线,按规定合理、整齐地布置试验场地等。

(2)规范操作坚持正确的操作程序,试验接线应清晰、无误。一般情况下,操作过程中不得突然施加电压或失去电压,如发现异常应立即进行降压、断电、放电、接地,而后检查分析。

(3)善后处理包括收拾工具、清理现场等。

(4)试验记录详细记录试验的项目、测量数据、试验品名称、仪器仪表编号、试验的气象条件及试验时间等,然后整理成试验报告、抄报、存档。

4.电气试验的安全措施

由于预防性试验的多数试品装设在发电厂、变电所等现场,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必须制定相关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电气设备的各项试验得以顺利进行。

1)进行现场工作时必须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间断和转移及终结制度。

2)有高压试验的现场应装设遮栏或围栏、悬挂“止步,高压危险!”的标示牌或派专人看守。

3)高压试验至少有两人进行操作,试验负责人应由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为确保高压回路的任何部分不对接地体放电,高压回路与接地体之间必须留出足够距离。

4)试验需要断开电气设备的接头时,拆前应做好标记,防止遗漏和混淆;恢复连接后,应仔细检查核对。

5)试验器具的金属外壳应可靠接地;试验装置的电源开关应有明显的断点及可靠的过载保护措施。

6)开始加压试验前应仔细检查:接线是否正确,仪表量程是否合适,调压器是否在零位;然后通知相关人员离开被试设备。

7)未装接地线的大电容试品,应放电后再进行试验。

8)试验操作人员应站在绝缘垫上,试验加压过程中应派人监护。

9)试验结束时,应进行降压、断电、放电、接地。

10)高压直流试验结束后,应将试品短路放电后方可接触。

11)试验工作全部结束后,应由试验人员自行拆除接地短路线。


二、电力变压器的试验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因此,必须按《试验规程》的规定对变压器进行预防性试验。

变压器的电气试验项目主要包括绝缘电阻和吸收比的测量、直流电阻的测量、电压比的测量、联结组标号的测定、空载试验、短路试验、变压器油电气强度试验、主绕组连同套管的泄漏电流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anδ)的测量、工频交流耐压试验等。

1.绝缘电阻和吸收比的测量

电力变压器绝缘电阻和吸收比的测量,主要指变压器绕组之间以及绕组对地之间的绝缘电阻和吸收比的测量。此项试验属于非破坏性试验,现场普遍用绝缘电阻表测量绝缘电阻,操作安全、简便。

测量目的是:初步判断变压器绝缘性能;检查有无放电、击穿所形成的贯通性局部缺陷;检查有无瓷套管开裂、引线碰地、器身内有铜线搭桥等现象所造成的半通性或金属性短路的缺陷。不足之处是,测量绝缘电阻和吸收比不能发现未贯通的集中性缺陷、整体老化及游离缺陷。

变压器绕组的绝缘电阻可与出厂值进行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应低于出厂值的70%。若无出厂值可参考表3-1中的值。温度为10~30℃时,3.5kV及其以下变压器的吸收比应不小于1.3。

2.直流电阻的测量

在变压器施工的交接验收、大修或变更分接头位置时,常需测试绕组的直流电阻;在变压器短路试验和温升试验时也需用到直流电阻的数据。

测量目的是:检查变压器绕组内部导线和引线的焊接质量;判断变压器有无层间短路或内部断线;判断并联支路连接是否正确;确定电压分接开关、引线与套管的接触是否良好等。

注意:三相变压器的各相绕组的直流电阻之间的差别应很小,一般应在三相平均值的4%以下。

3.电压比的测量

变压器空载运行时,一次电压(U,)与二次电压(U₂)的比值称为变压器的电压比(K)。

测量目的是:检查变压器的电压比是否与其铭牌标注数据相符合;检验电压分接开关的状况;判断变压器是否存在匝间短路现象;判断电压比的准确度,C以确定该变压器能否并联运行等。

电压比的测量结果与变压器的铭牌相比不应有明显的差别,一般来说,电压比的允许偏差为±0.5%。

4.联结组标号的测定

联结组标号是用来表示变压器一次绕组、二次绕组的联结方式以及时钟时序数所表示的相位差。变压器的联结组标号共有12种,国家标准规定三相变压器的五种标准联结组标号分别是:Yyn0、Yd11、YNd11、YNy0、YyO,其中前三种最常用。下面以“YynO”为例,说明其标号的具体含义。标号中左边的大写英文字母Y表示一次绕组为Y联结,右边的小写英文字母yn表示二次绕组为带中性线的Y联结,最后的数字0表示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电压相位差为0°。

测定目的是:确定三相变压器的联结组标号以便准确判断变压器能否并联运行。联结组标号完全相同,是变压器并联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否则会产生严重的环流而烧毁变压器。

变压器在交接或更换绕组时必须进行联结组标号测定,检查结果应与该变压器的铭牌标志相符。

5.空载试验

空载试验是指在变压器的任意一侧通以额定电压、其他绕组开路的情况下,测量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和空载电流的试验。空载电流是指变压器空载运行时励磁电流占额定电流的百分数;空载损耗是指变压器在空载运行时的有功功率损失。

空载试验的目的是:测量变压器的空载电流和空载损耗;发现磁路中的局部或整体缺陷;检查绕组匝间、层间的绝缘是否良好;检查变压器的铁心片间绝缘和装配质量等。

额定条件下,电力变压器空载试验时空载电流的允许偏差为+22%,空载损耗的允许偏差为+15%。如超出允许值应再进行单相全压试验,以找出缺陷的部位。

6.短路试验

短路试验就是将变压器的一侧绕组短路,而从另一侧施加额定频率的交流电压的试验。现场试验时,一般是将低压侧短路,从高压侧施加电压,将电压调整到额定电流值时,记录功率值和电压值。

短路试验的目的是:测量变压器的负载损耗和阻抗电压。通过短路试验可以计算变压器的效率;确定变压器的热稳定性能和动稳定性能;计算二次电压的变动;确定变压器能否与其他变压器并联运行;及时发现变压器在结构和制造上的缺陷等。

国家标准规定,变压器的允许负载损耗偏差为+10%,阻抗电压为±10%。当试验结果偏差较大时,应分析原因,查明缺陷。75

7.变压器油电气强度试验

变压器油的电气强度是指变压器油在专用的油杯内、特定的电极尺寸和距离下的击穿电压。

变压器油电气强度试验的目的是:判断变压器油有无外界杂质侵入,是否受潮、变质。因为该试验方法简单、方便、判断直观,故被列为变压器油的主要试验项目之一。变压器油电气强度标准见表3-2。

8.泄漏电流测试

变压器绕组连同套管一起的泄漏电流是指除被试绕组外其余绕组均短接后与铁心同时接地,然后依次对被试绕组施加直流电压,测量被试绕组对铁心、外壳和其他非被试绕组之间的泄漏电流。

泄漏电流测试是预防性试验的基本方法之一。测量绕组连同套管一起的泄漏电流的试验原理与测量绝缘电阻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试验电压较高,并可任意调节,测量结果用微安表显示,试验灵敏度、准确度都较高。所以,泄漏电流测试能更加有效地检查出绕组和套管的绝缘缺陷。

电压为35kV及以上且容量为10000kV·A及以上的电力变压器,必须进行泄漏电流的测试,其他变压器不作此规定。读取1min时的泄漏电流值,试验电压标准见表3-3,泄漏电流允许值见表3-4。

泄漏电流测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不能发现未贯通的集中性缺陷以及绝缘整体老化、游离缺陷等。

9.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anδ)的测量

测量介质损耗角正切值也是预防性试验的基本方法之一。

所谓介质损耗是指在周期性变化的交流电压作用下,产生的功率损耗。这种损耗的大小正比于无功电流与总电流夹角δ的正切tanδ,δ称为介质损耗角tanδ称为介质损耗角正切值。测量介质损耗角正切值一般在绝缘电阻和泄漏电流之后进行。

测量变压器绝缘绕组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是判断变压器绝缘性能的有效方法。该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查变压器是否有受潮、绝缘老化、油质劣化、绝缘上附着油泥及严重的局部缺陷等现象。因测试结果易受外界电场、空气湿度等因素的干扰,故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消除这种干扰所带来的误差。消除外电场干扰的措施主要有减少干扰电源、加屏蔽罩、倒相取平均值以及移动试验电源的相位等方法。

注意:新装的电力变压器交接验收时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应不大于出厂试验值的1.3倍。高压绕组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的允许值见表3-5,同一台变压器中低压绕组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与高压绕组的相同。

10.工频交流耐压试验

工频交流耐压试验是对被试变压器绕组连同套管一起,施加高于额定电压一定倍数的正弦工频试验电压,持续时间为1min、工频交流耐压试验是鉴定变压器绝缘强度最有效的方法,对考核变压器绝缘强度、检查局部缺陷具有决定性作用。

工频交流耐压试验能有效发现绕组绝缘是否脏污、受潮、开裂或者在运输过程中由振动引起的松动、移位。

额定电压为110kV以下,且容量为8000kV·A及以下的变压器在绕组大修或更换后应进行工频交流耐压试验。电力变压器工频交流耐压试验电压标准见表3-6。

因为工频交流耐压试验在绝缘试验中属于破坏性试验,也是对绝缘进行的最后检验,所以,该项试验必须在绝缘电阻、吸收比、泄漏电流、介质损耗角正切值等非破坏性试验均合格之后才能进行。


三、继电器的结构、原理及检验

继电器是一种根据输入量的变化来控制电路“通”与“断”的自动切换电器。这种输入量可以是电压、电流等电量,也可以是温度、速度、时间及压力等非电量。

继电器种类繁多,按用途不同可分为控制继电器和保护继电器两大类,按原理可分为电磁式、感应式和热继电器。常用的保护继电器有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过电流继电器、中间继电器、信号继电器、时间继电器、重合闸继电器、差动继电器、冲击继电器等。

1.电流继电器

如图3-1所示,电流继电器主要由电磁铁、线圈、动触点、静触点、反作用弹簧、调整把手及刻度盘等组成。

电磁型电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当线圈中通以一定电流时,产生的电磁力吸引可动衔铁连同轴一起转动,轴再带动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常用的电磁型电流继电器有DL—10、DL—20C、DL—30系列。

DL-10系列电流继电器有两组电流线圈,通过切换片可将电流线圈改接成并联或串联形式以变换电流的倍数;另外还可以拨动调整把手,调整弹簧的拉力,从而实现平滑调节动作电流的目的。其主要技术说明如下:

(1)触点数目详见有关技术手册。

(2)触点容量  220V/2A以下的具有电感性负载的直流回路为50W;220V/2A以下的交流回路为250V·A。

(3)动作时间  在1.2倍整定电流时,t=0.15s;在2倍整定电流时,t=0.02~0.03s。

DL—20C、DL—30系列电流继电器的主要技术说明如下:

(1)触点数目  详见有关技术手册。

(2)触点容量  DL—20C系列直流为40W,交流为200V·A;DL—30系列同DL-20C和DL—30系列均同DL—10系列。

(3)动作时间   DL—10系列。

电磁型电流继电器检验的基本要求是:

1)重复3次动作电流试验,每次测量值与整定值之间的误差不应大于±3%。

2)一般电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约为0.8。

3)以10倍的动作电流冲击5次,继电器触点应无晃动、卡阻现象。

2.电压继电器

电压继电器与电流继电器的结构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电压线圈,后者为电流线圈。

电压继电器有过电压和欠电压两种。过电压继电器只在线圈电压超过一定数值时才动作;欠电压继电器只在线圈电压低于一定数值时才动作,且其线圈是长期带电的。常用的电磁型电压继电器有DJ—100、DY—20C和DY—30系列。LY—30系列整流型电压继电器将交流电压经电阻降压、二极管整流后加在线圈两端,解决了DJ—100、DY—20C型欠电压继电器因可动系统本身振动引起的轴承磨损问题。

电压继电器技术说明如下:

(1)触点数目   详见有关技术手册。

(2)触点容量   与DL-10系列电流继电器相同。

(3)返回系数   过电压继电器的返回系数为0.80,欠电压继电器的返回系数为1.25。

电压继电器检验的基本要求是:

1)过电压继电器的返回系数应为0.85~0.90,即返回系数通常小于0.9。

2)欠电压继电器的返回系数不大于1.2,具有强行励磁装置的其返回系数不大于1.06。

3)动作值与返回值重复测量3次,每次测量值与整定值之间的误差不大于±3%。

3.过电流继电器

过电流继电器分为感应型和整流型两种。

(1)感应型过电流继电器如图3-2所示,它主要由带抽头的线圈、铝盘、蜗杆、扇形齿轮、衔铁、电磁铁、触点等组成。其中,插销的作用是通过改变线圈的抽头接入来实现粗调、改变弹簧的拉力实现细调;时限螺钉的作用是通过改变衔铁与电磁铁之间的间隙来调节速断电流;时限螺杆的作用是通过改变挡板的位置来改变扇形齿轮顶杆行程的起点,从而改变继电器的动作特性。

它的工作原理是:当线圈中通过的电流为动作电流的20%~30%时,铝盘开始转动;上升到动作电流时,蜗杆与扇形齿轮啮合,扇形齿轮开始上升;经一段时间后,扇形齿轮的杆臂碰到衔铁左边的突柄,凸柄随即上升,带动衔铁吸向电磁铁,触点动作;当线圈电流很大时,衔铁便被直接吸下,触点速动。速断特性动作电流为整定动作电流的2~15倍。

常用的感应型过电流继电器有GL—10、GL—20等系列。GL—11、GL—12、GL—13、GL—14、GL—21、GL—22、GL—23、GL—24型过电流继电器主触点能接通5A,断开2A(220以下);GL—15、GL—16、GL—25、GL—26型过电流继电器主触点由变流器供电,且当电流为3.5A时,总电阻不大于4.5Ω,可接8{0通或断开电流达到150A。

感应型过电流继电器检验的基本要求是:

1)感应型过电流继电器返回系数应为0.80~0.90。

2)10倍动作电流冲击3~5次,冲击前后的动作电流和返回电流通常应在额定电流的5%-10%。

(2)整流型过电流继电器这种继电器一般由变流器及其可动部分、单结晶体管驱动电路和执行继电器三部分组成。图3-3所示为LL—13A型过电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它的工作原理是:变流器T一次绕组的抽头用以改变过电流继电器的动作整定值;二次绕组输出端接整流电路UR;R⁴、VD2、VD3组成稳压电路;R₂、RP1、RP3、Rs、C₂及VT1组成中间继电器KC1的延时控制电路;R₃、RP2及VT2组成KC1的速动控制电路;发光二极管VD4用作过电流继电器动作指示。

正常情况下,K短接C₂,单结晶体管VT1、VT2的发射极因无峰值电压而截止,中间继电器KC1不工作,执行继电器KC2也不工作,对断路器无影响。

当电流达到过电流继电器的动作值时,通过起动元件带动K断开,C₂经延时控制电路充电,充电时间常数(T=RC)决定VT1到达峰值的时间;当达到峰值电压时,VT1导通,KC1得电经R₈自锁并接通KC2,最终由KC2的触点接通断路器的跳闸回路。很明显,调整电位器RP1即可改变继电器动作时间的整定值。同样,调整电位器RP2,即可改变VT2对速断电压的要求,从而改变速动回路的动作电流倍数。

LL—13A系列过电流继电器的技术说明:常开主触点由变流器供电,能接通5A和断开2A的直流或交流电路(220V以下);大于220V时,常开信号触点能接通和断开0.2A的直流无感电路或电流为0.5A的交流电路。

整流型过电流继电器检验的基本要求是:

1)KC2的动作电压不大于20V,返回电压不小于1V。

2)起动元件动作电流与整定值的误差不大于±5%,返回系数不小于0.85。

4.中间继电器

中间继电器主要由线圈、电磁铁、动触点、静触点等部件组成,电压继电器。图3-4所示为DZ—15型中间继电器的结构。

中间继电器的主要作用是扩展触点数目和增大触点容量。常用的中间继电器有DZ型、带交流操作的DZJ型、带自保线圈的DZB型和带快速动作的DZK型等。

中间继电器检验的基本要求是:

1)带自保线圈的中间继电器,新安装时必须进行极性试验。

2)动作电压和保持电压不大于额定电压的70%,动作电流和保持电流不应大于额定电流的80%,返回电压不小于额定电压的5%,返回电流不小于额定电流的2%。

3)当中间继电器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70%~100%时,其动作时间几乎相等。

5.信号继电器

信号继电器是一种专门用于判明某种保护继电器动作情况的信号装置,主要由线圈、电磁铁、触点、信号牌、复位手柄等组成,如图3-5所示。

信号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当电流通过线圈时,衔铁动作,信号牌落下,

触点接通外面的被控信号回路,转动手柄即可复位。

常用的信号继电器有DX-10、DX—30等系列,均采用直流操作电源。以DX—30为例说明其主要技术数据:

(1)额定值线圈电压有直流220V、110V、48V、24V和12V五种,电额定值为0.01~4A共17挡。

(2)触点容量220V直流电感性负载中,不大于30W;220V交流电路中不大于200VA。

(3)功率消耗电流线圈不大于0.3W,电压线圈不大于3W。DX—32A电压保持回路在220V时不大于10W,110V时不大于5W,48V时不大于3WDX-32B型电压保持回路在220V时不大于20W,110V时不大于10W,47V的不大于4W。

信号继电器检验的基本要求是:

1)信号继电器动作电压不大于额定电压的70%,动作电流不大于额定电的90%。

2)信号继电器保持值不大于额定保持电压的80%。

3)返回值不小于额定值的2%。

6.时间继电器

时间继电器广泛应用于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电路中,使被保护或控制的元件获得所需延时而接通或断开。常用的时间继电器有机电型、电磁型和晶体管型三种。机电型时间继电器延时范围宽、触点组数多,但不适合10s以内的时;电磁型时间继电器延时准确、可靠性较高,断电延时达0.2~10s,但通电延时仅为0.1s,故电磁型时间继电器常用作断电延时;晶体管时间继电器具有体积小、精度高、延时范围宽、功耗小、调节方便等优点,因而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图3-6所示为DS—30系列时间继电器的结构,它主要由线圈、磁导体、衔铁、触点以及一套类似机械式钟表机构的装置组成。

DS—30系列时间继电器技术数据说明:

(1)触点容量继电器触点可长期接通电流5A;断开220V/3A以下的电感性负载时为50W。

(2)线圈电压交直流短时工作时线圈可承受的电压为110%的额定电压。

DS—30系列时间继电器检验的基本要求是:

1)按规定进行一般性检查。

2)直流继电器动作电压不大于额定电压的70%;交流继电器动作电压不大于额定电压的85%;返回电压不小于额定电压的5%。

3)刻度盘的每点都必须进行测定,且测定值与盘示值相同。

7.重合闸继电器

DH型重合闸继电器的结构如图3-7中点划线框所示,主要由时间继电器KT、中间继电器(电压线圈KU和电流线圈KI),以及电容器C、充电电阻R、放电电阻R₃、信号灯HL、电阻R₄等组成。时间继电器KT的作用是调整重合闸装置从起动到发出合闸脉冲信号的时间,型号为DS—112C;中间继电器用来发出接通断路器合闸回路的脉冲信号,电压线圈KU在电容放电时起动,电流线圈


图片


KI在合闸回路时串联,使继电器保持动作状态一直到断路器合闸过程结束,继电器复位;电容器C保证重合闸只动作一次;放电电阻R₃当不需要重合闸时为电容放电提供回路;信号灯HL用来监视中间继电器和控制开关接触是否良好,R₄是其限流电阻。

重合闸继电器及其装置动作过程如下:

1)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图示状态)时,控制开关SA的1、3接通,2、4断开,电源经SA的1、3和R,给C充电,左正右负,重合闸继电器处于准备动作状态。

2)断路器跳闸时,辅助常闭触点闭合,KT线圈得电,延时常开触点闭合,电容C通过闭合的KT经中间继电器的电压线圈放电,KU吸合,辅助常开开关K1、K2闭合,接通中间继电器的电流线圈KI,并自锁到断路器,完成合闸动作。

3)线路上的故障仍未消失,重合闸失败,断路器二次跳闸,但C尚未充电到KC起动所必须的电压值,故重合闸继电器只动作一次。

重合闸继电器检验的基本要求是:

1)70%的额定电压下,重合闸继电器及其装置应可靠动作。

2)中间继电器吸合后,在电流线圈中流过额定电流时,断开电压线圈的电压,衔铁应保持吸合。

3)时间继电器KT的线圈串联附加电阻后,应能长期耐受110%的额定电压。

8.差动继电器

差动继电器主要由电流继电器和速饱和变流器等组成。电力系统中常用的差动继电器有BCH—1、BCH—2、BCH-4和DCD-5等型号。BCH—1型差动继电器带有一组制动线圈,可用于带负荷调压;BCH-2型差动继电器能较好地躲避励磁涌流和外部短路暂态不平衡电流,其基本接线如图3-8所示。

BCH-2型差动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当外部短路时,差动回路中通过速饱和变流器一次线圈不平衡电流中含有很大的非周期分量,使铁心很快饱和,不平衡电流无法变换到二次侧,因此保护不会动作。而当发电机或变压器内部短路时,不平衡电流中的非周期分量迅速衰减,速饱和变流器一次线圈中周期性的稳态短路电流顺利地变换到二次线圈中,驱动继电器KA动作。

BCH-1、DCD—5型差动继电器主要技术数据是:

1)额定电流为5A,动作电流为1.5~12A。

2)有一对常开触点。

3)电压小于220V、电流小于2A、时间常数不大于5ms。

BCH-2型差动继电器检验的基本要求是:

1)动作电流为0.22~0.26A,以2.5倍动作电流进行冲击试验时,触点应接触良好,无振动、火花。

2)动作电压为(15±0.06)V。

3)返回系数为0.75~0.85。

4)平衡线圈与差动线圈的伏安特性曲线应基本相同,误差不大于±10%。

9.冲击继电器

冲击继电器是变配电所常规中央信号系统中的核心元件。JC—2型冲击继电器是利用电容的充放电来起动极化继电器的。

图3-9所示为极化继电器的基本结构,它主要由工作线圈、返回线圈、电磁铁、可动衔铁、永久磁铁和触点等组成。若工作线圈的上端通入图示方向的电流,电磁铁被磁化,其上端为N,下端为S,可动衔铁上端为N,与永久磁铁的S端相吸,使触点接通。若返回线圈的同名端通入正极性的电流,则可动衔铁的上端变为S;与永久磁铁的N端相吸,使触点断开。

JC—2型冲击继电器的电路原理如图3-10所示,主要由极化继电器KP、电阻R₁和R₂、电容C等组成。启动回路动作时,产生的脉冲电流从86端子5流入,流经电阻R₁时产生的压降通过线圈L1、L2给电容C充电,充电电流使极化继电器动图3-9极化继电器的基本结构作。充电电流消失后,极化继电器保持在动作位置。

极化继电器的复归有两种方式,图3-10a所示为负电源复归,冲击继电器的端子5接电源正,端子4、6短接,于是电流自端子5流入经电阻R,、返回线圈L2、端子4、端子6、电阻R₂、端子2回到电源的负端。

图3-10b所示为正电源复归,冲击继电器的端子2接通正电源,端子6、8短接,于是电流自端子2流入经电阻R₂、端子6和8、线圈L1、电阻R,、端子7回到电源的负端。

冲击继电器的试验内容主要有起始动作冲击电流校验、电源复归校验两项。试验时,将冲击继电器通过可调电阻外接直流电源,带信号灯进行。读者可就具体型号的冲击继电器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在专人指导下完成本项试验,这里不再赘述。


四、变配电所典型计算机监控系统

1.变配电所典型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基本结构

计算机监控系统组成框图如图3-11所示,由微型计算机系统(工业控制机)、检测与变送系统、监控对象等三部分组成。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指微机本身的各部件、外围设备及总线;软件是指系统程序以及过程控制应用程序。

根据监控对象的不同可以将计算机监控系统细分为变配电所监控系统、电力和照明监控系统、电梯监控系统、空调及通风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监控系统、给排水监控系统及其他监控系统等。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计算机监控系统。

(1)变配电所监控系统下面以某500kV变配电所监控系统图(见图3-12)为例,说明其特点和它能实现的基本功能。

1)该监控系统的特点:

①系统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其技术先进、功能规范、抗干扰能力强。系统采用多级闭锁及软硬件闭锁方式。

②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计算机监控系统。系统结构分为站控层和间隔层,将监视、控制与远动作为整体,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并实时监控、检测、报警、控制、统计计算和运行管理等。在各配电装置内按照电压等级设置了500kV保护小间、220kV保护小间和35kV保护小间等。

③系统面向对象设置测控单元,完成监控功能。器政收前

④通过远动工作站实现与各级调度的通信与远方诊断、控制。

⑤测控装置单元化、模块化,可使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自诊断功能直达模块级。测控装置的模块可带电插拔,更换很方便。

⑥故障录波装置独立设置。

⑦监控系统采用交流采样技术,提高实时性和可靠性。

⑧利用微机监控系统中的同步和防误闭锁功能,对被控对象完成同步和防误闭锁操作。

⑨微机监控系统与其他装置或设备共用接地网。

⑩微机监控系统、微机保护及自动装置和故障录波装置的时钟统一。

2)监控系统的功能:

①收集主要设备的模拟量信息,并运行监视。这里的模拟量信息主要包括线路或主变压器的各种被测电流、电压、有功、无功、频率等。在设备正常运行(必要)、异常和越限情况下将相关参数经CRT显示出,并启动打印机打印。

②收集主要设备的开关量信息,并运行监视,如断路器、隔离开关的变位处理与监视、断路器的气体压力、油压等的监视;利用系统中实时的开关量状态和图形数据库存入的主系统单元图形,实现CRT画面的监视;在一次设备发生事故时,CRT画面自动推出设备运行故障显示与模拟光字牌平光显示。

③具有操作和防误操作功能。控制方式有:调度中心远方控制,即控制命令通过主控单元自动执行对各种设备的操作控制;变电所内SCDA控制,即运行人员在控制室后台主机上调出相关的设备图,由键盘输人、光标控制或软件自动形成断路器、隔离开关的跳闸、合闸命令,经相关的功能模块和开关量输出控制信号,实现对断路器、隔离开关的跳、合闸操作;后备手控制,即在I/0测控装置上对变电所内的断路器和隔离开关进行一对一控制。

④具有当地信号和中央信号功能。当地信号由各功能模块子系统面板安装的LED数码管或液晶实现;中央信号既可以在系统正常运行时通过CRT屏幕显示也可以在系统事故时启动音响发出报警信号,起动打印机打印记录,存储器存储事故信息和参数。

⑤具有数据处理和参数修改功能。将收集到的并经运算处理后的各种模拟量进行动态计算,实时对各种监视量的越限进行检查和计算,对各种运行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对收集到的各种开关量信息、脉冲量信息分别进行开关变位的实时处理,以判断是否发生事故并跳闸,进行脉冲电能表的电能累加计算;通过CRT以对话形式,对上、下限值进行修改或增删,还可以对维护管理项目、名称以及微机的保护整定值等参数进行修改。

⑥具有监控主机与各功能模块子系统和远动中心通信功能。监控主机在通信处理器、网络总线的支持下,向微机保护和其他功能模块子系统发出核对时钟、召唤数据的命令,保护装置和控制处理器分别向监控系统报告保护动作参数、动作时间及执行控制后的结果;同样,通过通信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器,监控主机并将有关信息传送给调度中心,接收调度端远方操作控制、检测和保护整定值修改的命令。

(2)防盗报警监控系统图3-13所示为一种由多种传感器和探测器组成的安全防盗报警系统,基本功能是侦控和防止在规定区域或规定时段内的非法进入,并根据需要对被监控区域进行实时监视和记录。

输入设备可以是各种结构形式的摄像机、报警按钮、红外探测器、主控键盘等;输出设备包括传声器、扬声器、监视器、各种报警接口、记录设备等;记录的设备可以是录像机、打印机或计算机的存储器等。

系统分为两级报警方式,一级报警点报到安保系统的控制主机,二级报警点报到公安局110接警处。一级报警点可以在各防区分别设置红外微波探测器和报警按钮,经报警输入板AD2096A和RS232.接口接到电视监控系统的矩阵主机上,驱动声光报警。二级报警点设在重点防护区,如安保中心、财务室等。

(3)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监控系统这种监控系统是现代电子技术、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消防中的综合应用。图3-14所示为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监控系统组成框图,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火灾参数检测系统:火灾探测器是火灾参数检测系统的重要部件,其灵敏度、可靠性、安全性等都会直接影响系统的整体特性。目前,国内外的火灾探测器主要有感烟式探测器、感温式探测器、感光式探测器、可燃气体探测器和复合型探测器等五大类。其中,感烟式探测器又可分为离子感烟式探测器和光电感烟式探测器两种;感温式探测器可分为定温式、差温式、差定温式三类十个品种,即双金属定温式、热敏电阻定温式、半导体定温式、易熔合金定温式、双金属差温式、热敏电阻差温式、半导体差温式、膜盒差定温式、热敏电阻差定温式和半导体差定温式;感光式探测器可分为紫外线火焰式探测器和红外线探测器两种。

2)火灾信息处理与自动报警系统:火灾报警控制器收到来自各种探测器的电信号后,与控制器内存储的电信号整定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发生火灾。一旦确认发生火灾,控制器即发出声光报警信号,现场发出火灾报警,指示疏散路线,同时显示火灾区域或楼层编码,并打印报警时间、地址等参数。另外,现场人员也可通过安装在现场的报警按钮和消防电话直接向消防中心报警。

3)消防设备联动控制系统:联动控制器通过通信接口与火灾报警控制器相连接。联动控制器接收来自火灾报警控制器的控制信号,执行自动灭火等一系列程序。如起动喷淋泵进行灭火;起动正压送风机、排烟风机,保证现场人员安全避难;将电梯降至底层,放下防火卷帘门,关闭防火阀,限制火灾蔓延。另外,现场人员也可以通过安装在现场的手动开关直接起动喷淋泵,及时灭火。

4)计算机管理系统:管理和协调整个消防系统。

2.计算机监控系统电气设备安装的技术要点

1)机房设备安装:机房设备主要包括主机、外围设备、电源装置、监控屏、通信设备等。机房设备安装方法的相关内容在中级工分册已做介绍。

2)电缆敷设:一般情况下可用0.5mm2、1.0mm2、1.5mm2普通铜芯绝缘导线或控制电缆,可能受到电磁干扰的信号线应用屏蔽线或同轴电缆。

3)数据收集站安装:它应安装在具有监控单元的现场,其安装方法及要求同配电箱。

4)检测元件安装:它应安装在现场,并用相应的变送器变成标准信号输入数据收集站。标准信号由系统设备设定,常用的有0-20mA、0-100mA、4-20mA几种。所有变送器的输出信号应与系统的一致。

5)信号传输:数据收集站将输入的标准信号变成数字信号,为减少干扰可采用低频传输。通常采用两芯双绞屏蔽线穿管敷设,也可采用防火信号电缆在竖井内或线槽内敷设。变送器输出的信号及数据收集的信号必须经单体模拟试验合格后方能经接口引入主机。

3.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调试要点

不同控制对象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具体的调试方法不尽相同,这里仅以工业过程控制的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调试为例说明其调试要点。

计算机监控系统检查与调试项目有:一般性检查、电源装置的调试、中央处理装置的调试、辅助存储装置的调试、输入输出设备的检查、过程输入输出设备的检查、数据传送装置的调试、稳定性检查及抗干扰试验、软件调试、信息传送联动试验和计算机控制系统整体试运行。

(1)中央处理装置的调试

1)电源的检查:拆下滤波器和浪涌吸收装置,测得的绝缘电阻值应不小于5MQ;电源电压、频率应正确,风扇运转应正常;带负载后测量直流输出电压应正常。

2)时钟的检查:测试时钟的周期和脉宽误差应小于±2%,用程序检查计时器的启动、复位、报警等功能均正常。

3)操作显示装置检查:装置内及操作控制板上的各种开关、按键、指示、显示装置等均动作可靠、工作正常。

4)运算控制程序的检查:用指令测试程序对所有指令进行检查,确认运算单元的各功能及输入输出通道等工作状态均正常,且连续运行24h应无故障;

测试制造厂提供的测试程序无误;用外部模拟信号检查装置的特殊功能、可靠性及可维修性符合规定。

5)主存储器的检查:用主存储器测试程序对主存储器进行全地址的读写测试、最高级测试、母线测试和最后连续测试,连续测试24h应不出差错;对存储器进行最坏布局代码模式的测试程序检查应通过;测试软盘系统功能正常;通过磁心存储器的自我检查;奇偶校验的检出功能应正常;对固定存储器可采用反复读和结果比较方式予以检查,并应通过;用测试程序检查存储器的管理功能应正常。

6)自动中断的检查:用检查程序检查所有类型的中断情况,确认其响应时间、顺序及优先处理级别正确,确认存储器屏蔽功能正常。

7)反复投入与切除电源,确认电源操作正常。发生停电导致直流电压降低时,主机应发出中断信号,装置的指定寄存器实行正确避退,而后停机;电源恢复后执行自动再启动功能。

8)用浮点运算器测试程序,确认浮点运算器功能正常。

9)用相应测试程序确认双机自动切换功能正常。

(2)辅助存储装置的调试

1)辅助存储装置(如磁鼓、磁盘及磁带等)的信息保护功能和故障报警功能应正常。

2)用测试检查程序对全部存储器地址进行反复读写检查,连续24h应无误,测试时应使用中断。

3)辅助存储装置应能正常启动和停止,运转时无异常现象。

4)用测试检查程序确认出错检查功能执行正常。

5)辅助存储装置其他功能的检查应符合使用说明要求。

(3)输入输出设备的检查

1)所有开关、按键应动作灵活;指示灯、显示装置、出错和报警等均工作正常。

2)设备内各机械传动部分运转正常,无异常声响和超温现象。

3)用测试检查程序反复对键盘各功能键进行检查操作,应无差错。

4)打印字迹清晰,色带、走纸正常。

5)屏幕显示装置(CRT)测试:图示画面尺寸、垂直和水平线性、亮度、对比度、色度、聚焦性能以及图像显示的稳定性等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4)过程输人输出设备的检查

1)主要测定点的波形,应与设计或产品说明书中的要求相符。

2)利用测试程序对所有模拟量的输入、输出模件逐个寻址和精度测量。对模拟量输人的检查,可在其输入端加入满量的0%、5%、25%、50%、75%、100%,根据CPU打印出的数据作精度判断,应符合要求;对模拟量输出端的检查,可在CPU面板上或系统打字机上设定数据,在输出端测定模拟量的输出值,判断其精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另外,还应检查模件的零漂、响应时间和抗共模干扰等。

3)利用测试程序对所有的数字量输人、输出模件逐个地址作扫描检查,确认其寻址功能正常。检查模件的频率、电压和脉冲宽度均符合要求。

4)测试使用的信号源及检测仪表的精度应符合量值传递及计量标准的要求。

(5)数据传送装置的调试所谓数据传送装置调试,具体是指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过程控制装置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送装置的调试。

1)装置的显示、报警、操作及出错显示功能均正常。

2)使用测试程序检查各项信息传输其功能应正常。如确认传输过程中,优先顺序判别功能和出错重送功能应正常;传送代码检查应正常;使用测试程序检查控制子符功能,在传送过程中对规定的全部子符进行操作,其功能应正常。

3)定时监视和信息传送稳定性检查应正常。如检查振荡器的频率应正常;检查传送过程中各监视时间符合标准;检查在单位长度内数据传送时的有效信号衰减不超过规定值。

4)联机调试应正常。进行联机通道测试时,应无干扰和信息丢失现象。近联机调试时,利用测试程序检查信息传送两侧的显示内容应一致;远联机调试时,调整联机等待时间,使测试程序检查传送通道工作,确认传送正常。

(6)稳定性检查

1)拉偏检查边界条件:直流电压允许拉偏±5%,交流电压允许拉偏±10%;电源频率拉偏-2~1Hz;在设备规定的工作环境温度范围内进行上下限的温度拉偏。

2)单体设备拉偏试验:在各种拉偏检查过程中,应用测试检查程序对单体设备进行检查,故障停机次数应小于三次,也可按比例对同类型设备进行抽检。

3)设备综合拉偏试验:分别切断各设备电源,不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模拟故障中断,各相应显示报警功能能正常发出信号及作出相应处理;在设备说明书规定的允许波动范围内,分别拉偏电压、频率和温度等参数,系统应运行正常;在规定范围内,用木锤敲击设备外壳或面板,设备及元器件固定部位无松动,配线无松脱现象,且系统运行正常。

4)系统连续运转稳定性试验:正常供电及环境条件下,通入特定的综合试验程序,试验时间不少于7天,通入正常软件运行不少于15天;CPU故障平均间隔时间不小于10000h,外围设备故障平均间隔时间不小于5000h,有效使用率大于99.95%,现场调试时只作短期考核;如在考核期间出现故障,允许作局部修改或更换,但再试次数不得超过三次。

(7)软件调试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件系统是在硬件电路的支持下,为完成各种功能而设计和编制的。其上位系统计算机除了应有各种语言的汇编或解释程序、检查和监控程序、磁盘操作系统软件及常用标准子程序以外,还应有按各种功能要求编制的用户程序(如专家软件);其下位系统计算机则是按功能要求自己编制用户程序。图3-15所示为计算机监控系统主程序框图。下面分别介绍其工作过程和软件调试的基本知识。

1)主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启动后首先进行初始化,执行自检程序,采集开关量数据供CRT显示用。变配电所正常运行时,主程序循环进行数据的采集、送显示缓冲区、越限判断、无功功率自动补偿、电压自动调节、CRT自动显示等。若越限则进行报警并及时处理。如果定时打印时间到,则进行自动打印,有键命令执行键命令。自检时间到则进行自检。在程序执行的过程中若有中断请求,则进行中断处理,完毕后仍自动返回断点,继续执行主程序。

2)软件调试基本要求:计算机系统具有为调试、运行和生产运行控制管理所使用的程序;软件应有框图、程序文本和目的地址等;软件资料应有专人负责管理;软件调试人员必须熟悉程序清单和说明书,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3)基本软件调试:建立基本系统,反复读入基本系统三次以上,打印显示应正确无误;建立空闲区和工作文件区;读入其他系统程序;组成所需的用户系统,确定存储区的终地址,进行设备登记和磁盘单元登记,连接扩充模,给用户分配设备等;编制磁盘目录,将系统程序、用户文件等分别存盘;最后用命令测试,确认程序运行正常。

4)应用软件调试:根据设计要求和工艺要求确定软件任务,画出系统功能和操作运行控制框图,编制应用程序;程序输入和修改;读入原始数据管理程序,并显示打印;对数据收集程序进行通道测试和信号模拟测试,并打印数据测试清单;反复计算、设定计算程序,其应无误并运行正常。

5)软件调试注意事项:基本软件一般情况下不作修改;应用软件的修改应在离线时进行;在线运行的所有软件除故障处理外,一般不进行修改;所有存档软件文本应复制使用;控制程序输入到只读存储器中经考核运行后按制造厂的规定进行固化处理。

(8)信息传送联动试验信息传送联动试验主要包括常规检查、静态接口试验以及动态接口试验三种。

1)常规检查:接口装置的常规检查包括接口的规格、型号、数量、连接等,均应符合设计规定;信号线的常规检查包括信号线或电缆的规格、型号、连接、标号、绝缘等,均应符合设计规定。

2)静态接口试验:本试验只检查确认信息传送到继电器和电磁开关的动作情况,使用测试程序检测信息传送的正确性。

3)动态接口试验:指接口带上各路驱动装置或继电装置后的无负载试验。试验时可以利用I/0装置进行运算控制设定和操作设定,也可以利用测试程序进行运算控制设定和操作设定联机试验。

(9)计算机控制系统整体试运行上述调试、试验均符合设计或规定要求后,便可以作整体试运转,考核系统功能和监控精度等指标。整体试运行应连续无故障运行24h。保留各次的试验记录和资料。


五、电缆故障的分析与寻测

电力电缆通常由电缆、电缆中间接头、电缆终端头和电缆地线四部分组成,任何一部分在其试验或运行中因种种原因都有可能发生形形色色的故障。因此,了解电力电缆常见的故障现象,分析其原因,并熟练掌握正确的故障寻测方法,是成功安装电力电缆,确保其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一项专业技能。

1.电力电缆常见故障

按故障性质或试验结果可将电力电缆故障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低电阻接地或短路故障故障表现为导体直流电阻正常,但电缆的一芯或数芯对地电阻在0.1MΩ以下。此时会出现单相接地、两相短路或两相短路接地的情况。

(2)高电阻接地或短路故障故障表现为导体直流电阻正常,但电缆的一芯或数芯对地电阻在0.1MQ以上而小于规定值许多。此时仍会出现单相接地、两相短路或两相短路接地的情况,但接地或短路电阻相对较大。

(3)断线故障故障表现为绝缘不良,直流电阻明显不平衡。

(4)闪络性故障故障大多发生在试验过程中。

2.电力电缆故障原因

(1)机械损伤可分为外力损伤和自然损伤两种。外力损伤具体指运输、施工、起重、挖掘等过程中对电缆造成的破坏;自然损伤包括地基沉降引起的电缆中间接头拉断、终端头绝缘胶自然胀裂等。

(2)绝缘受潮电缆质量差、电缆头渗水、金属护套有裂缝或腐蚀穿孔等造成。

(3)绝缘老化变质因运行时间过长导致的绝缘正常老化变质或不按规定运行导致的非正常老化变质。

(4)电缆过热过负荷产生的电流热效应使电缆各部分严重发热、发胀而损坏。

(5)过电压在电缆本身已有缺陷隐患的情况下,遭遇雷击或其他冲击过电压时造成的损坏。

(6)其他原因材料本身的缺陷或设计选料不当等因素。

3.电力电缆故障寻测方法

针对不同的故障性质,应选择合适的故障寻测方法。常用的寻测方法有电容电桥法、低压脉冲法、低压电桥法、高压电桥法、冲击闪络法、直接闪络法、感应法和声测法等,其选用框图如图3-16所示。

(1)低电阻接地故障的寻测低电阻接地故障是新安装电缆较常见的故障,

表现为铅包与线芯间绝缘击穿,终端头制作不良。通常采用开尔文电桥、惠斯。

顿电桥来进行寻测故障点。测量电缆单相接地故障点的接线原理如图3-17所示,图中,L是电缆的全长,X是测量点到故障点的长度,桥臂的两个电阻分别为R₁、R₂。因电缆截面积都是均匀的,其长度与直流电阻成正比,故当电桥平衡,即检流计指针指到零时,有电桥平衡公式,即

根据式(3-1)即可求出电缆故障点的具体位置。

两相接地及短路故障的测量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三相接地故障测量由于100无完好的线芯可以利用,故需增设一对临时线,事先测准其直流电阻,设为R,然后按图3-18接线,根据电桥平衡公式,有

根据式(3-2)即可求出电缆故障点的具体位置。

(2)高电阻接地故障的寻测一般是将接地电阻烧成低电阻然后再进行测量。若故障不易烧成稳定的电阻,可采用高压冲击反射法或高压直流电桥法进行测量。若故障接地电阻稳定,在冲击电压下不放电时,便只能采用高压直流法,使通过故障点的电流不会太小,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灵敏度。高电阻接地故障如图3-19所示。

图中S为电源开关、T1为调压器、PV为电压表、T2为高压测试变压器、R,为保护电阻、VD为高压硅堆、PA为微安表、RH为滑线电阻、R,为检流计分流电阻、P为检流计。设电桥的一臂电阻为R,则另一桥臂的电阻为100Ω-R,于是在电桥平衡后,故障距离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即

式中:     X——故障距离(m);

                    L——电缆长度(m)。

寻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试验时由于电桥、检流计和分流器均处于高电压状态,故操作人员必须站在绝缘板上用绝缘棒操作,并与高压带电体保持安全距离,防止人身事故的发生。

2)微安表通过的故障监视电流应控制在10~20μA,并保持稳定。若电流太小,则灵敏度低,误差大;若电流太大,则容易损坏保护电阻。

3)电桥上所加直流电压应控制在10~20kV,防止过高电压击穿电桥的绝缘。

(3)断线故障的查找断线故障可用电容电桥法或脉冲测距法测量故障点。前者不易测准,后者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测量故障点。电缆的电容与长度成正比,故可用比较电容法计算故障点距离。常用QF1—A型电缆探伤仪来测量断线故障,其接线原理如图3-20所示。

操作过程如下:

1)将故障电缆的一端用导线跨接,另一端接测量仪表。其中接线柱A接故障相,B接完好线芯,E接另一完好线芯。

2)将选择开关旋至“断线”位置,并关闭“直流指零仪”。

3)插入耳机,接通220V交流电源即可听到1kHz音频信号。

4)反复调节电阻盘R和相位平衡电阻RH,直到耳机无声为止。此时即可根据下面的电桥平衡公式求出故障距离

X=2RxL    (3-4)

式中   Rx——电阻盘数值。

另一种测量故障点的方法是,用脉冲示波器将信号送到故障线芯,从故障点反射回极性相同的波,计算脉冲在电缆上对故障点反射所需的时间,即可求得故障点的距离。

(4)闪络故障的测试对于高阻故障和闪络性故障,常采用冲击闪络法进行测量,其接线原理如图3-21所示。

在图3-21中,VD为高压硅堆,G为球隙。测试原理是,接通电源,电容C反向充电,电压升高到球隙G的击穿电压后,高压脉冲进入电缆,运动到故障点B点,击穿对地放电,电压波在这里产生负的全反射。该反射电压向测试端运动,由于高频感抗L的存在,又被反射回故障点。如此周而复始。反射波波形如图3-22所示。

由图3-22可以看出,在反射波的一个周期T内,反射波沿电缆行进了一个往返的距离,因此,故障点的距离可由下面的公式决定

式中   X——故障点到测试端的距离(m);

     υ——电缆脉冲波传播速度(m/μs);

      T——振荡放电的半个周期(μs)。

测试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如故障点在非测试端的终端或其附近,可能会在第一个正脉冲前出现负的尖脉冲而造成读数误差,故应将非测试端的故障相和任一完好相跨接,以消除测试误差。

2)闪测仪必须可靠接地,以确保测试人员的安全。

3)测试时可配备压电晶体拾音器(故障定点仪)和振膜式拾音棒(听棒),以便更准确地确定故障点。这种通过拾音器听取故障点附近地面放电声音的方法也可称为声测试验法,但它要求故障点的放电具有足够的能量,放电电流可控制在50mA左右。

4)电缆中的脉冲波速通常取160m/μs。

(5)感应法测定相间短路点感应法适合于接地电阻极低的金属性接地故障和低电阻的相间短路故障,其测量原理如图3-23所示。

测量原理是,通过音频振荡器将音频电流通入两故障线芯,地面上的感应线圈便可接收到沿电缆线的音频信号。为提高寻测的抗干扰能力和信噪比,感应线圈可采用双探头探测线圈。当探测棒沿电缆线移动到故障点时,线圈感应到的磁场信号和故障点泄漏出的电磁场信号不平衡,出现一个峰值;同理,当前一个线圈已经离开故障点,而后一线圈移动到故障点时,同样会出现一个峰值。两峰值的交点即为故障点。

使用感应法测量故障点时的注意事项:

1)使用感应法测量故障点,应使发送器输出的阻抗与故障电阻匹配。

2)发送的功率要调整合适,功率太小难以将信号送到故障点,太大则有可能使信号越过故障点。

3)如果接地且相间短路故障电阻较大,则感应法测量效果不明显。


云南技能考试